在无锡,这句话或许还能这么说,感受最无锡的底蕴与精彩,你一定要去古运河畔。
最近,有一条滨水步道或者说一条慢行系统很热,人们爱去那里散步、跑步,走累了可以在河边坐下来,静静观赏河对岸的风景,在静谧自在的空间氛围里,静下来心,面对着缓缓流淌的运河水,似乎能触摸跨越千年的运河心跳。
无锡环城古运河作为古城“龟背形”格局的千年水韵脉线,自古便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这里曾见证漕运樯帆林立、商贾络绎不绝的盛世图景,承载着水利安澜的智慧结晶,更镌刻着无锡梁溪“傍水而居、以水为生、因水而兴”的文明密码。
如今,在新时代城市更新的蓝图中,这条流淌千年的水脉正以贯通焕新之姿,构建人文与生态相融、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叙事、新故事。
项目方案自2023年初起,由梁溪区委区政府授权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梁溪分局牵头,组织多个国内头部专业机构开展策划、规划,多方征求专家学者、市民意见,最终于2023年8月定稿。梁溪文旅集团建设先导段0.8公里,而后委托市城建发集团结合老东门片区改造全线展开焕新提升。
轻抚历史,重焕新生。在政企协同、市区联动下,2024年12月实现8.5公里滨水廊道的全线贯通。
以“因人、因地、因树而异”的轻介入手法进行微更新,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同时,构建起漫步、骑行、跑步三道交织的活力网络,让百年工商文明与江南水乡气韵在流动的时空里相映成辉。
每一座运河沿线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滨水风貌,无锡的滨水风貌便是百年工商和江南人文。
环城古运河公共空间的贯通和提升就是围绕这一城市特质的一次保护和更新。保护的是运河沿线建筑肌理、形态风貌和人文内涵,更新的是基础设施、建筑功能、居住质量和生活方式,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
比如五爱家园段,旧时为鱼行街,市井文化盛行。通过对现状廊架改造,用标识、鱼灯、鱼篓等元素呼应主题。
羊腰湾段岸边打造龟背壳全景喷水池,将龟背古城历史空间形态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
对北仓门蚕丝仓库、纱仓等工业遗存进行活化利用,既保留了龟背古城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摇篮的历史记忆,也通过文创中心、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新业态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去年9月,《无锡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成为江苏省内首个通过住建部技术审查的面向2035年的名城保护规划。
让更多“最无锡”的文化空间承载浓浓乡愁,《规划》提出,要打造好“水陆锡径”文化遗产展示路径。
沿古运河和环城河组织滨水开放空间及连续步行空间,构建总长约7.6公里的“锡径”水环,沿前西溪—睦亲坊巷—崇宁路—新生路——南市桥巷—勤学路(学佛路)—学前街—健康路—长大弄—大成巷—苏家弄—小娄巷串联主要文化空间,建设总长约5.8公里的“锡径”陆环,同步保护好沟通水环和陆环的复兴路、向阳路、北仓门路等街巷,独辟“锡”径,讲好“无锡故事”。
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项目设计漫步道、骑行道与滨水栈道,如丝线串珠般将妙光塔、振新纱厂等历史明珠缀连成链,使每个点位都成为讲述城市记忆的活态展陈。
于是,能够正常的看到,从南长街的“碧波唱晚”“妙光灯火”开始,到人民中路附近的“樱林春晓”“西园照水”、北大街附近的“雨石花间”“莲蓉晴岚”,再到历史古迹集聚的“惠山在望”,见证无锡沧海桑田的“幸福站前”“乐活东门”,整条慢行系统通过“环城十三景”讲出古运河蕴藏的人文历史,打造立体的线性微花园。
这种以线带面的保护策略,既延续了《无锡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水陆锡径的文化基因,更让线性遗产廊道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沉浸式文化场景,使慢行空间转化为沉浸式历史叙事载体。
这次改造的一大亮点,或者说从居民的直观感受来说,就是扩容了许多滨水空间,让人与水更好地亲近。项目精筑滨水载体2600平方米,营造亲水平台420平方米,新铸栏杆1960米。
首先,像运河边这样的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人与自然要素交互的宝贵空间,它不仅仅可以提供看得见的美丽景观,还是许多看不见的城市生态健康运行的关键空间。
其次,亲水区域是人民生活美好品质的重要载体,它们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自然和交互的可能。人与城市产生情感链接,有时就在于这一个个设计用心的滨水空间里。
再者,优质的滨水环境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滨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正向循环模式。如今的老东门一带,通过滨水区域的改造焕新,就在重现昔日的繁华与人气。
无锡出台《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这背后彰显的就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遵循《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还河于民的初心,工程重点聚焦环城古运河公共空间的贯通和提升,清淤疏浚重现运河澄澈肌理,透水铺装与江南植被构建会呼吸的海绵体,亲水栈道如轻盈缎带飘落水岸。
这种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园林美学相融的设计思路,不仅修复了运河生态,更以多层级慢行系统重构人水关系,让市民在桨声灯影中重拾临水观鱼的诗意,见证千年运河在生态修复中焕发新生。
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在打造滨水空间的过程中,凸显全龄友好理念,项目导入了一批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友好场景。
比如,设置5处儿童乐园,在五爱家园段打造樱花步道,在江尖公园段打造生态低碳主题园区,在莲蓉花园段打造户外亲子活动场所。
把城市驿站作为低成本创业孵化点,为青年提供展示创意产品、艺术作品的平台。打造樱花步道青年市集,结合运河文化IP开发,鼓励青年参与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创作,推动“青年经济”发展。
还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出行通道、130余项健身器材,增设直饮水和带靠背扶手的座椅等。在桥下空间、沿岸墙面增加”城市记忆”,保留“老无锡”们的故事,留住历史的年轮。
龟背古城是无锡历史城区,依据无锡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规,需“加强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严控开发强度。
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以“空间贯通、功能互补、文化联动、产业协同”巧妙地衔接了古城内外的空间。
既通过“线型文化廊道”强化龟背古城“内敛聚合、外延有序”的历史空间形态,又推动历史城区保护与外围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古城焕新、新城赋能”的协同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区域联动和产业发展。
形象地说,就是以四维缝合智慧破解保护与发展命题:空间上贯通龟背古城内外脉络,功能上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商圈互补,文化上促成工商遗产与创意产业共振,产业上推动传统业态与数字化的经济共融。
让好风景的地方有好经济,要在运河之畔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总部经济、品质消费,丰富拓展水上旅游、水上运动、水上餐饮等复合业态,持续放大综合价值。
这种新旧共生的更新范式,演绎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人文经济学典范,打造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梁溪样本”。
一条滨水廊道,背后折射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践行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这样的更新改造工程,不单单是城市物理空间的再造与重塑,更是城市精神文脉的赓续与追溯。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条步道通往的不单单是前方美丽的风景,更是通往人的内心。
当晨曦中的跑者与暮色里的归人穿梭于水廊,当历史建筑的倒影与现代玻璃幕墙在运河舞,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以最优雅的姿态,完成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