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应用
田间机器轰鸣 微信订单不断
时间: 2024-10-22 02:33:53作者: 锅炉应用

  12日一早,“会盟明渝家庭农场大米”微信群音讯铃声便响个不断。本年新米刚下来,群主庆瑞锋就忙得不亦乐乎,一边回复群音讯,一边组织工作人员碾米、装袋、运送。

  庆瑞锋本年42岁,孟津区会盟镇双槐村人。曾经,他和妻子在郑州运营建材生意。2017年,夫妻俩攒了些积储,考虑到白叟年事渐高,孩子也需求陪同,二人决议返乡创业。

  种小麦、种水稻,返乡之初庆瑞锋承包了数十亩地,干起“老本行”。本年,他将栽培培育面积扩展至500亩,其间大豆300亩、水稻200亩。从数十亩到数百亩,栽培培育面积扩展的背面是庆瑞锋的农业机械化布局。

  多年来,当地农业出产主要靠人工。以水稻为例,插秧时人们需求坚持折腰姿态,时刻一长腰部又酸又痛,且功率不高。为此,庆瑞锋引进了犁地机、卫星平地机、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多款先进设备,完成了小麦、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出产加工的全程机械化。

  这些“家当”不仅能满意自家需求,还可认为周边2000余亩土地,供给从种到收一站式归纳服务。

  水稻收割后,为完成精细化加工,庆瑞锋还购进了一台碾米机。一起,他还可以精确的通过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加工。

  依据从前产值,庆瑞锋估计本年能收成稻米9万公斤。这么大的产值,出售情况如何?听到这话,他摆摆手:“莫操心!”

  庆瑞锋说,通过几年的口碑积累,现在一到丰盈季,不必呼喊,新老顾客就自动找上门了。“昨日刚往洛阳市区送了2000多斤大米哩!”

  和他的大米生意相同景气的,还有那300亩大豆。记者正常采访时,他正在地里指挥大豆收割,现已装车的大豆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辉。

  本报记者 郭飞飞 王艳杰 见习记者 谢娜娜 通讯员 郑占波 李才智 文/图


Copyright © 2028 网络服务商 安博电竞app官网下载_手机版技官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鄂ICP备2022004032号-2